□许创业 本报记者 傅江平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典型案例,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顶格罚款3650万元。其中,深圳的蓝天、思考乐、邦德3家校外培训机构因存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多项违法事实,均被顶格处罚,共计罚款700万元。
据了解,课辅老师资质造假、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各种校内升学考试“暧昧勾连”等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全年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15.5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8.2%,在服务类投诉举报中排名第四。2021年第一季度,教育培训服务投诉举报达到4.71万件,同比增长65%,排名升至第三。其中,深圳市2021年第一季度教育培训类投诉量达到3326起,同比增长77%,在所有投诉类别中排名第二。
“现在很多校外培训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上得起的。”有市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表示,其接触到的一家外语培训机构,单一课程在5年前一学期的费用高达2.5万元,而目前该课程一学期收费更是高达4万元。校外培训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痛点、堵点。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在市场监管总局的统一部署下,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目前已经完成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调查。此次被罚的3家机构,在经营中分别存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如虚构教师学历、资质及教学经历,无真实依据情况下宣称培训效果或作出提高学分承诺)等多项违法事实。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重点查办案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3个关键词,即“虚构、夸大、诱导”。其中,虚假宣传作为不正当竞争的一种类型,不仅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扰乱竞争秩序,造成整个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潜在问题。
比如,此次深圳某家被罚250万元的公司,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上对其老师资质宣称:“某老师为英国伦敦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联合国会议同声传译;某老师清华大学毕业,培养出数十名中考状元、清华北大优秀学子;某网红名师授课超过5000人;某老师指导众多学生考进深圳‘四大’‘八大’;某老师辅导学生近千人。”但是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在调查中却发现,该公司无法提供相应材料证实上述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另外一家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宣传“教研团队超过85%的教师来自清北及985、211大学”。经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调查,其大部分老师成绩考核水平、入职情况以及相关获奖信息失实。事实上,该团队的121名老师中,来自985、211大学的仅有18人,所占比例连15%都不到。
“类似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的违法现象,在行业内部并不罕见,净化行业环境很有必要。”深圳市教育培训行业执行会长王庆国对市场监管部门的作法表示点赞。
有业内专家表示,此次事件也说明,教育培训行业需要建立完善内控机制,在价格制定、宣传推广等环节,保证客观真实、公平公正。在标示课程价格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公开、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明码标价;在开展课程促销时,“原价”应当真实、清晰、有依据,如果使用划线价,应当对其含义进行明确解释,杜绝虚标原价、任意使用划线价的行为;在宣传时应当实事求是,对教师资质和课程质量等内容从严审核,相关宣传材料应当存档备查。
“针对当前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间的业务联动,按照‘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严格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登记要求,不让互联网领域成为法外之地。”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据悉,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将强化与当地教育、人社部门间的协作,明确许可审批标准,坚决打击虚假宣传、乱收费等问题,督促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作者:傅江平
?近日,2022成都首届公益短视频大赛专家评审会圆满落幕。由著名导演、编剧、作家、传播领域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参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大赛入围作品进行评审。
据了解,2022成都首届公益短视频大赛开赛以来,来自成都本地及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省市的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专业影视机构及个人积极参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公园城市建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等多个维度开展创作,不同角度展示公园城市风采、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成都实践,传递公益文明城市温度。大赛共收到作品600余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公益、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10月4日,主办方正式启动大赛网络投票通道,其间共有超95万人次访问投票平台,观看大赛作品、为作品投票。
目前,网络评审与专家评审均已结束,主办方将按照网络投票占比20%、专家评审占比80%计算作品最终得分,初步选定各分组获奖作品,并将于文明成都、天府市民云、红星新闻客户端、大赛官方小程序等平台公示获奖名单。

作品《十二》截图
评审会上,评委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公益短视频大赛是展示成都文明风采的舞台,对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希望大赛能够持续举办下去。
专家评委高度评价
“此次大赛的社会参与度高,覆盖范围广,对于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城市品牌推广具有重要价值。”在成都大运会咨询委员会专家、原北京市外宣办主任、原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看来,大赛以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世界更清楚地认识成都。这是市民自发对成都公益文明城市形象的宣传,在此过程中,市民与成都城市形象共进退,成为城市品牌推广中的一部分。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四川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曾娅妮站在城市传播的角度为此次大赛点赞,她认为此次大赛通过短视频不断再现城市温度、气质,构建起了世界对成都的认知,能动、高效地进行了城市传播,很好地展现了成都文明的一面。

作品《露营者》截图
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数字动画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益邦认为此次参赛作品质量总体较高。“希望评选出的大赛精品能够起到传播作用,向社会展示成都的风采,也吸引更多人尝试用公益短视频创作。”
期待大赛未来更精彩
“短视频是一种有趣的、多元的、感染力强、能够引发共鸣的传播方式。”评委专家聚焦参赛作品,从其主题性、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点评。
“短视频的传播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它能更直接、更广泛地深入人心。”国际知名编剧、导演、作家戴思杰认为,此次大赛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优势,许多参赛者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讲述关于成都的故事,不同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成都文明公益的形象镌刻进我们心里。
“有些作品主题选取、拍摄剪辑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还略显传统,没有办法冲击到当下观众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建议作者尝试从某一个具体的人、一件具体的事切入,通过丰富细节、增加戏剧冲突等方式,使整个短视频立体化、形象化,让观众感受到短视频的趣味性,主动地去接受。”知名短视频导演、编剧张策希望公益短视频制作者多看、多学习优秀作品,从身边小事出发,以小见大,传递成都城市温度。
“短视频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高效传播的形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所副研究员黄琳表示:“部分作品以当下热点搭建叙事框架,或演绎经典段子,或进行歌曲创意改编,都是可圈可点的,它以‘热点+情感+价值观’的结合,传递社会温度,展示文明风尚,推动公益行动。期待看到更多类似作品的诞生。”
巨量引擎西南区域公关总监张林涛建议参赛者尝试制作更多竖屏短视频,并以更短的叙事手段,表达文明公益。知名作家、编剧杜撰站在编剧的角度,呼吁创作者在明确短视频主题的前提下,以适当的角度切入,加入创意表达,用具体的人讲述具体的事。
0 评论